谁在“挖走”公募明星基金经理?

日期:2025-07-31 18:50:55 / 人气:3



一、“公奔私”浪潮再现

(一)今年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离任

2025年公募基金行业人才流动加剧,张翼飞、鲍无可、周海栋等多位绩优公募基金经理“清仓式”卸任,曹名长、于洋等知名基金经理离任引发市场热议,从市场消息看,他们大多去了私募。

(二)“奔私”潮的历史规律

近年来公募行业薪酬改革、“去明星化”趋势,以及市场牛熊周期与基金经理“奔私”存在关联。自2006年起,公募行业已经历4次“奔私”浪潮,分别是2006 - 2007年、2012 - 2015年、2020 - 2022年和从去年开始的新一轮。牛市启动后,业绩好的基金经理因有稳定客户群体,更易“奔私”。

(三)今年“奔私”特点

今年离职的公募基金经理大多选择加入成熟私募平台,而非自行创业,与前几轮“奔私”情况不同,这可能与当下自主创业难度和门槛提高、监管政策和募资环境收紧有关。

二、基金经理“公奔私”的原因

(一)私募激励机制更具吸引力

私募采用高比例业绩分成模式,相比公募相对固定的薪酬体系,对绩优基金经理更有吸引力。

(二)私募投资自由度更高

私募基金在产品设计、投资策略和仓位管理等方面操作弹性大,能更充分实施投资理念。

(三)职业发展诉求

成熟基金经理积累优秀业绩和客户群体后,希望在私募“自立门户”,最大化个人品牌价值。

三、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面临的问题及投资者需注意的事项

(一)转投私募面临的问题

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后,可能面临平台红利消失、研究覆盖范围缩减、交易系统和风控水平与公募差异大等情况。

(二)投资者需警惕的风险

投资者不能盲目跟投,要认识公募与私募运作机制差异,评估基金经理策略适应性和风控能力。部分转投私募的基金经理可能出现“水土不服”、业绩下滑,且私募产品信息披露少,存在合规风险。

四、公募行业应对人才流失的措施

(一)构建稳健人才梯队与机制

基金公司应以提高投研能力为核心,建立导师制培养人才,加强团队培训和协作。在激励机制方面,可通过股权激励、职级晋升留住人才,建立长周期考核激励机制,加强薪酬与贡献挂钩。

(二)摆脱对“关键少数”依赖

公募行业正致力于构建团队化、平台化、一体化的投研体系,证监会和行业相关意见都强调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,未来“团队共治”有望成为趋势。

作者:摩根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摩根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