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电视大战:谁在真正收割红利?一场“软硬协同”与“场景重构”的博弈

日期:2025-04-30 16:46:08 / 人气:17


一、行业现状:AI重构电视价值链,但红利分配不均
传统巨头的“尴尬”转型
海信、TCL的“表面繁荣”:2024年海信电视营收超466亿元,TCL电子净利润翻倍,但核心驱动力是“高端化+大屏化”战略(百吋电视渗透率提升),而非AI技术突破。
AI应用的局限性:AI在画质优化(如三星QD-OLED芯片)、语音交互等场景仍属“锦上添花”,未能显著提升用户开机率(国内电视日活仅30%)。
系统服务商的“弯道超车”
酷开的“去硬件化”突围:通过FPGA架构+32B小模型降低算力成本,以“超级智能体”切入运营商、车载、酒店等场景,实现软件服务收入增长。
商业模式升级:从“卖软件”转向“卖服务”(如PaaS平台、生态合作),避开硬件价格战,抢占B端市场先机。
二、竞争格局:传统厂商“内卷” vs 系统服务商“破圈”
传统厂商的“技术内战”
显示技术军备竞赛:三星8K AI芯片、海信RGB-Mini LED、华为鸿蒙智慧屏,本质仍是参数内卷,未突破“屏幕即服务”的传统逻辑。
交互场景的局限性:国产厂商(如海信)聚焦家庭AI助手,三星押注物联网互联,但用户需求分散,尚未形成差异化壁垒。
系统服务商的“生态野心”
数据与场景优势:酷开积累的影音、教育、生活数据,支撑其“AI原生”服务(如教育场景的个性化推荐)。
轻资产扩张:通过API接口向车企、酒店输出AI能力,复用同一套模型,边际成本趋近于零。
三、技术落地:AI的“有用性”与“泡沫化”
显示领域:AI优化的“边际效益递减”
画质提升的“感知阈值”:AI超分辨率、动态补偿等技术已接近天花板,用户对“更清晰”的敏感度下降。
高端化遮羞布:AI成为厂商抬高售价的工具(如“AI算法加持的Mini LED”),实际体验与普通版本差异有限。
交互领域:从“伪需求”到“真场景”
家庭场景的碎片化:教育、游戏、影视等需求分散,通用型AI助手(如海信“家庭大脑”)难以深度绑定用户习惯。
车机与办公的增量空间:酷开与车企合作的车载娱乐系统、酒店场景的智能语音控制,展现AI的“场景穿透力”。
四、未来胜负手:谁掌握“场景定义权”?
传统厂商的破局路径
垂直整合与生态开放:如TCL将AI大模型接入鸿蒙系统,打破“封闭式交互”;海信联合内容平台打造“AI原生内容库”。
硬件即服务(HaaS):通过租赁模式降低用户门槛(如“按月付费的百吋AI电视”),提升渗透率。
系统服务商的“升维打击”
跨终端协同网络:酷开以AI中台串联手机、电视、车机等设备,构建“场景无缝流转”的用户体验。
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服务:基于多场景数据训练模型,提供增值服务(如教育机构的AI课程推荐分成)。
五、投资启示:警惕“伪风口”与把握“真需求”
风险提示
技术泡沫:部分厂商将AI作为营销噱头(如“AI画质”实为超分算法),需警惕估值虚高。
场景错配:强行移植手机端AI功能(如语音助手)至大屏,可能导致用户体验割裂。
机会挖掘
B端场景服务商:酷开、当贝等聚焦垂直领域(教育、酒店)的企业,商业化路径更清晰。
AI芯片与算法供应商:如晶晨股份(机顶盒芯片)、科大讯飞(教育大模型),受益于行业智能化升级。
总结
AI电视的真正红利不属于传统硬件巨头,而是属于能打破屏幕边界、重构场景价值的“系统级玩家”。酷开的“去硬件化”模式证明:AI在电视领域的胜负,不在于显示参数多华丽,而在于能否用技术解决用户真实痛点(如“开机率下降”)。未来,谁能以AI为纽带,串联起家庭、办公、车载等多场景,谁才能真正收割产业变革的果实。

作者:摩根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摩根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