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动品牌增长策略剖析
日期:2025-08-31 15:28:32 / 人气:9

一、lululemon 的增长瓶颈:红利见顶,对手紧逼
麻花:lululemon 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 2.1%,这是 2021 年以来首次净利润下滑。同时中国的同店销售额从去年同期增长 26% 降速到 7%。你怎么看待 lululemon 增速见顶的问题呢?
郑浩榕:lululemon 从女装起家,25 年做到 100 亿美金,十分厉害。它十年前涉足男装,占比最多到 25% 左右,难以再提升。鞋类及其他类目最多 15%。在变化快速的行业,靠运动功能特质打造女装品牌,达到如此体量极为不易。lululemon 的波动性主要源于两点。其一,女装上限高于男装,增长快但波动大。其二,人群和时代在变。lululemon 踩中时代红利,创始人 Chip Wilson 基于对 97、98 年新女性的观察,定位 super girls。如今人群发生变化,比如 Alo 定位 It girls 或白女,lululemon 却在向传统大公司转型。另外,lululemon 2013、2014 年进入中国时恰逢经济上行,女性易对品牌产生认同,如今环境改变,认同感存疑。若不延展用户定位,可能会面临新问题。
麻花:它在北美的增长见顶可能是什么原因?
郑浩榕:前面提到的两点原因都有,北美消费大环境也在改变。还有来自对手的冲击,像 Alo 和 Vuori。从商业竞争看,Alo 和 Vuori 在北美的门店紧挨着 lululemon 开,未来在中国可能也如此,直接抢夺客群。女装消费者易产生疲劳感,新品牌出现会导致部分客流流失。Vuori 以男性的 lululemon 定位起家,2018 年推出女装,三年将女装比例做到 50%,吸引女性用户迅速,且无需太多市场教育。去年外界评估 Vuori 营收约 10 亿美金,Alo 约 15 亿美金。Alo 2007 年成立,2020 年营收才 2 亿美金左右,5 年增长到 15 亿美金,十分夸张。这两个牌子营收加起来,若一半份额从 lululemon 抢走,以 lululemon 现在 100 亿美金收入算,大概能吃掉 15% 份额。北美竞争激烈,近五年其他垂类品牌崛起也分走 lululemon 一定份额。所以,lululemon 的问题既有自身原因,也有竞争对手的因素。
麻花:明白,所以 lululemon 的困境,一是其运动功能女装品类做到百亿后增长难、天花板低;二是品牌泛化及新品牌冲击。
二、运动品牌的周期宿命,难逃的扩张陷阱
麻花:lululemon 现在的情况让我想到安德玛。它由打橄榄球的创始人创立,拳头产品是速干衣,创立后连续多年营收增速超 20%,在美国市占率曾超阿迪达斯。但如今,去年营收 52 亿美元,同比下滑 9%,还亏损 2 亿美元。股价最高 50 多美元,现在 6、7 美元。我觉得 lululemon 和安德玛有点相似,创立时间相近,都是垂类人群、单一品类起家,都曾被认为要抢阿迪和 Nike 的市场,突然就增长乏力了。这是不是垂类运动品牌寻求进一步增长时难以避免的成长烦恼?
郑浩榕:它们确实有相似之处。安德玛以上衣起家,偏男性健身,后切入橄榄球、篮球、跑步及女性市场。lululemon 以裤子起家,偏女性瑜伽,也涉足健身跑步、高尔夫及男性领域。安德玛在 2010 年左右达到高峰,之后的十年,它太急于进步。和 lululemon 一样,安德玛创始人 Plank 在 2013、2014 年后想快速扩张规模。但当时作为美国公司,切入的板块在北美都要与 Nike 正面抗衡。作为新秀与行业老大在北美大本营竞争,压力巨大,在各方面投入无法与 Nike 匹配。安德玛在篮球和跑步产品上开头不错,篮球虽有库里这张牌,但库里快退役且只有他;跑步产品口碑后劲不足,女性产品口碑也欠佳,导致定位模糊。海外市场未能及时补充营收和利润,15、16 年后进入恶性循环,为处理库存不断打折,进入奥特莱斯,降低了品牌档次,也无力享受运动休闲风和户外的红利。利润不佳,创始人又出事,还被 SEC 调查,风波不断。相比之下,lululemon 目前状况较好。lululemon 男性产品及口碑优于安德玛女性产品,海外中国市场能提供增长点,管理团队自 2017、2018 年后相对稳定。它们处境相似,lululemon 需借鉴前车之鉴,实现市场突破。
麻花:你接触过能克制不扩张的品牌吗?
郑浩榕:以家族企业为例,New balance 和布鲁克斯,布鲁克斯曾有过扩张想法后收回,目前在北美发展不错。New balance 百年品牌,一直以跑步为主,近几年涉足其他品类,所以很难说完全克制。严格来讲,很难做到克制。从老板角度,一是有危机感和向上的雄心;二是市场不允许,不进则退。
麻花:那 Nike 和阿迪达斯,这两个绝对不克制的品牌。Nike 前两年业绩不佳,换 CEO 后业绩和股价好转。阿迪达斯曾经历严重库存危机,现在却成为运动品牌中最潮的。为什么它们能熬过众多波动周期?
郑浩榕:大概 1950 年左右,亚瑟士和阿迪诞生,阿迪兄弟分家有了彪马,亚瑟士孕育了 Nike。70 到 80 年代,Nike 在北美先后打败匡威和阿迪,在跑步、篮球市场崛起,1984 年签乔丹后进入上升期。之后锐步挑战,锐步通过钉鞋起家,是最早抓住女性运动风潮(女性健美操)进入美国的品牌,后涉足篮球,曾威胁 Nike 和阿迪在美国的地位,最终被阿迪收购。1996 年安德玛诞生,2010 年左右达到巅峰,之后挑战失败。再后来是 lululemon。30 年来,只有 Nike 和阿迪能真正对决。阿迪从足球起家,Nike 从跑步起家,都是单一品类、单一人群起家,后扩品类、扩区域。
郑浩榕:一方面是时代红利,在它们之前,体育在全球影响力没这么大。关键是体育营销,70 到 80 年代电视转播和媒体环境变化,职业体育发展重塑环境。亚瑟士、匡威、锐步、卡帕等老品牌诞生过早,命运波折。Nike 和阿迪抓住 60 到 80 年代世界潮流,利用体育资源和传播资源,建立近半个世纪领先优势。在运动鞋服领域,头部效应明显,一旦站稳脚跟很难被撼动。挑战它们的品牌,要么自身没扛住,要么被收购。它们扩品类,产品线丰富;扩区域,作为最早进入亚洲和中国市场的品牌,在北美或欧洲收入遇问题时,中国市场常成为增长来源。另外,阿迪和 Nike 核心在鞋,分析师分析其跑步或篮球业务,核心从鞋入手,鞋收入占大头。鞋更容易损耗,对技术要求更高,建立门槛相对容易。鞋服领域,鞋的科技含量高于服装,以鞋起家建立专业性和品牌,再辐射服装是较好打法。阿迪和 Nike 就是如此,鞋的比例至今很大。它们近十年问题在于卖货过度,阿迪卖 boost 和 Yeezy、Nike 卖 Air Force1、AJ 1 和 Dunk,直到消费者厌烦才收手。但带来最大收入的也是鞋,面临库存问题的也是鞋。所以投资人看公司回暖,首先关注 Nike 和阿迪是否推出新鞋。阿迪和 Nike 也做过收购,但很难成功,Nike 只剩匡威,阿迪甚至没有成功收购案例,宁愿做自己的三叶草也不依赖收购。安踏作为追赶者,选择多品牌路线,与 lululemon、安德玛从衣服起家追赶的方式不同,安踏的收购方式胜算可能更高。
麻花:现在 Nike 和阿迪鞋品类的比例大概多少?
郑浩榕:没有具体数据,但肯定超过一半。
麻花:你说 Nike 和阿迪产品库里随时能拿出产品,有例子吗?
郑浩榕:Nike 的 Air Force 和 AJ 都是几十年前的产品,至今畅销。阿迪的三叶草及后续鞋款,很多源自 60 年代。它们能将五六十年前的鞋复古再推成潮流。这在运动生活或运动时尚路线中很典型,但在专业运动线,消费者仍要求推出新产品和新表现,不能吃老本,所以老品牌专业产品线压力更大,面临老化问题,不像复古产品。
三、Alo 崛起,社媒品牌杀出重围
麻花:现在聊聊 lululemon 的主要新对手 Alo 和 Vuori。Alo 主打美国白女的运动品牌,全球 130 家店,大多在美国,且紧邻 lululemon 门店。营收十几亿美元,主打好看。Alo 未进入中国内地市场,网上评价两极分化,喜欢的人称赞设计和格调,不喜欢的质疑面料和裁剪。你觉得 Alo 是不是更擅长视觉营销而非功能营销的品牌?
郑浩榕:Alo 门店特色明显,色彩和款式与 lululemon 差异大,视觉冲击强烈。其功能营销方面确实没什么突出记忆点。运动品牌靠独特性吸引消费者,从鞋服角度看,类似快消品,是技术功能性、品牌、体育资源和传播渠道的结合。Alo 在设计和传播渠道上能带来冲击,这种打法类似小红书品牌,靠 TikTok 和 Instagram 发展起来。Alo 高管称自己是社媒品牌,功能营销很少出现在主观传播中,多在评论区出现。
麻花:再说说 Vuori,它以男性瑜伽产品起家,门店不到 100 家。软银曾投资,去年底完成 8.25 亿美元融资,估值 55 亿美元。你觉得 Vuori 靠什么另辟蹊径?
郑浩榕:相比 Alo,Vuori 更稳健。成立年份和发展轨迹相对稳定。早期像 lululemon 一样注重社群建设,强调连接感。作为加州品牌,起步产品有沙滩运动属性,基于运动场景营销。在中国的策略,从进入时间、开店速度和战略来看,对自身定位把握较好,现阶段这种克制很重要。与 Alo 相比,Vuori 发展前景更好。
四、昂跑与 Hoka 两位数增长背后,丑鞋经济与黑科技
麻花:跑鞋品类在全球很火,昂跑和 Hoka 品牌鞋子千元以上,在当前环境下几乎每年保持双位数增长,增速很快。是跑步的人变多了,还是其他鞋被换成跑鞋了?
郑浩榕:两者都有。全球老龄化,发达国家尤为明显,美国主力消费人群也在老龄化,中国同样如此。跑步门槛低,受疫情影响,人们对跑步需求增加。另外,Nike 承认北美跑鞋份额被 Hoka 和昂跑抢走。
麻花:昂跑和 Hoka 为何能抢走 Nike 份额?有什么过人之处?
郑浩榕:从新鲜感和独特性看,昂跑和 Hoka 在材料和设计上有视觉冲击。Hoka 的厚底曾被称为丑鞋,如今丑鞋却很火。昂跑鞋底有很多小洞,也被一些人认为丑。但它们通过视觉冲击,结合体育资源和传播渠道建立品牌。昂跑和 Hoka 由运动员创立,从细分运动起家,很少找明星或大牌运动员代言。费德勒代言昂跑是在其发展到需要拓展圈层时。Hoka 抓住越野跑细分赛道,昂跑身份属性建立得更好。
麻花:昂跑和 Hoka 鞋底不仅视觉冲击力强,还有专利技术。昂跑核心专利 cloudtec,Hoka 极厚中底被称为泡沫专鞋,专业跑步时,能提供更好缓震和回弹,让跑者省力、保护足部。日常通勤也更舒适,在美国,运动损伤或膝盖、脚有问题,医生可能推荐穿 Hoka。这种舒适鞋底技术对昂跑和 Hoka 从垂直领域向普通人群扩圈作用很大。它们在疫情后发展迅速,疫情改变人们习惯,更看重运动健康生活方式,居家办公习惯穿舒适衣物,再穿皮鞋、高跟鞋通勤不适应。疫情后中产消费更谨慎,减少大开支但仍需身份标识,转向新一代跑鞋。你提到昂跑在建立身份属性方面做得好,能展开讲讲吗?
郑浩榕:昂跑一直强调可用于商务场景,前提是价格不低于 150 美金且特定人群穿着。疫情后两三年,中国精英人群形成穿昂跑的认知。
麻花:Hoka 和昂跑不太一样,Hoka 更偏越野跑,昂跑更侧重身份?
郑浩榕:起码在中国市场,昂跑身份属性更强。
麻花:亚瑟士这两年也翻红了,它如何在激烈竞争中立足?
郑浩榕:2019 年对亚瑟士很重要,做了很多变革。其主力鞋款 KAYANO 出现品牌老化问题,2019 年在跑鞋产品线推出多条新产品线,通过马拉松赛事在专业市场树立良好口碑。同时,重新架构成立运动风格部门,像鬼冢虎老品牌也在全球开展 DTC 模式。一方面在专业运动开启新产品线,展示新技术;另一方面进行风格重组,开展联名走秀、与大牌设计师和网红合作,与阿迪做运动潮流线类似。因亚瑟士此前有低谷期,一段时间未受关注,新鲜感回归。亚瑟士先在欧美和日本兴起,再辐射到中国和东南亚市场,所以中国市场 2023、2024 年增幅才升高,股价从疫情前到现在涨了大概 800%。亚瑟士在中国声量不高,势能在欧美发酵。
五、本土品牌的突围之路,乘户外东风,加速破圈之路
麻花:在户外风潮中,涌现出伯希和、凯乐石、二普纬度等中国本土运动品牌。除顺应运动户外大潮,这些本土品牌还做对了什么?
郑浩榕:一是发挥自身优势,强调功能性和技术性。中国供应链和生产技术能降低成本。二是在版型上有优势,解决海外品牌版型适配问题,比如 lululemon 推出亚洲版型。像伯希和在抖音表现出色。
麻花:伯希和在抖音上做得有多好?
郑浩榕:伯希和招股书显示,2024 年抖音收入 3 亿出头,全年营收 17.66 亿,过去三年接近翻倍增长。它很好地填补了凯乐石价格上调后让出的价格带。二普纬度给人设计师品牌感觉,强调功能属性,有一定受众。但与凯乐石相比,新品牌直接进入高价位难度较大。凯乐石虽因价格上调被骂,但消费者逐渐接受,每年销售额有支撑。核心是高举高打做出爆款,支撑品牌。不过前提是凯乐石发展近 20 年,在专业运动领域有积累。新品牌在中国消费环境下,直接定高价有风险。
麻花:现在进入大众视野的,要么是户外品牌,要么是女子运动品牌,比如 Maia Active,为什么是这两个品类?
郑浩榕:篮球、足球等传统品类也有人做,但做到 10 亿体量就面临管理和运营难题。户外风潮规模庞大,远超其他垂类。以高尔夫为例,传统高尔夫品牌体量都不大,网球领域,鞋服方面也没有体量和声量能与户外和女性品类相比的品牌。女性品类有运动成分,本质上是女装穿搭,市场庞大,但竞争也更激烈。疫情后,户外属性与日常通勤、商务穿搭结合,冬天户外品类替代部分保暖衣物,因保暖是刚需,户外品牌更容易破圈。
麻花:过去本土品牌常被视为国外品牌平替,现在凯乐石价格不低,本土品牌发展中提价是必然吗?为了什么提价?
郑浩榕:敢于提价且愿意提价,一是用户人群扩大,更有消费力的人群加入,需求上升的窗口期要抓住。提价是品牌向上的手段,不提价只能提高效率,但在中国提升空间有限,Zara、优衣库、迪卡侬在中国竞争激烈。提价是环环相扣的工程,迪卡侬提价就遇到品牌问题,因其体系庞大,提价难度大。中国品牌还有提价空间,更现实的是为了利润,品牌向上需要利润支持做更多事,只有投入有效果,提价才能真正助力品牌向上。凯乐石提价成功,一是有消费人群,二是过去 20 年在专业运动领域的投入能支撑品牌故事,开展运动员赛事等,能满足部分消费者。当然会有老用户流失,但核心是抓住认可品牌、愿意高消费的客群,凯乐石在这方面思路清晰,敢于高举高打。
麻花:本土运动户外领域创业者,如何避免陷入成长陷阱?
郑浩榕:其实大家都想先进入成长阶段,因为陷阱是达到一定规模才出现的。以 lululemon 为例,起码要到 10 亿美金规模才面临相关选择。国内很多创业公司到 10 亿人民币销售额就会遇到问题。伯希和发展不错,今年有望达到 20 亿,但到这个体量就面临下一步发展问题。目前没有特别好的案例。很多品牌做出海实际还是做外贸,虽然能做到十几亿人民币,但因未进入线下,离成为真正品牌还有距离,不过相比国内竞争,出海可能更好。现阶段,国内外机会都在细分项目和人群。还有就是要活得久,运动鞋服领域,没有二三十年沉淀,很难说做得好或有竞争机会。一个运动品牌两三年就想打爆市场、做多品类几乎不可能,这个领域需要耐得住寂寞,前期可能发展不好,但维持小盘子,遇到机会就能向上发展,熬到一定年份才有资格成为品牌。
作者:摩根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量化正在猎杀传统股民:一场违背...08-31
- 热疯了的 7 月:中国耗掉万亿度电...08-31
- 运动品牌增长策略剖析08-31
- 宗馥莉们的接班焦虑,日本几百年...08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