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疯了的 7 月:中国耗掉万亿度电背后,是空调、工业与能源转型的三重博弈
日期:2025-08-31 15:28:57 / 人气:9

2025 年 7 月,中国全社会用电量创下历史性纪录 ——10226 亿千瓦时,成为全球首个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度的国家。这个数字足以震撼世界:相当于美国全年用电量的 1/4,超过日本全年总和,接近德、法、南非三国全年用电之和。万亿度电的背后,既是极端高温催生的民生刚需,也是工业经济的韧性体现,更是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中 “保供” 与 “清洁” 的艰难平衡。
一、万亿度电拆解:谁在 “耗电”?
要理解这一纪录,首先需要看清 “电都用在了哪里”。从用电结构来看,工业仍是绝对主力,但居民生活用电的 “爆发式增长” 成为最大亮点。
1. 工业用电:“压舱石” 地位稳固,高技术产业成新动力
7 月第二产业用电量达 5980 亿千瓦时,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 58.5%,继续扮演 “电老虎” 的角色。但细分来看,工业用电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:
传统行业稳中有降:钢铁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 2.3%,增速较去年放缓 1.5 个百分点,反映出 “去产能”“节能改造” 的成效;
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:新能源汽车制造、光伏组件生产、数据中心等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 12.7%,成为工业用电增长的核心驱动力。以数据中心为例,全国超大型数据中心 7 月耗电量同比增加 18%,主要源于人工智能训练、云计算需求的爆发;
区域差异明显:长三角、珠三角的工业用电占比超 40%,其中江苏、广东两省单月工业用电量均突破 1000 亿千瓦时,合计占全国工业用电的 33%。
2. 居民用电:6 年翻番,空调成 “耗电主力”
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在 7 月达到 2015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15.2%,这一数据在 2020 年时仅为 980 亿千瓦时,6 年间实现翻倍,增速远超全社会用电平均水平。背后的核心推手,正是极端高温下的 “空调刚需”:
高温强度创纪录:7 月全国平均气温达 28.5℃,为 1961 年以来同期最高,35℃以上高温天数平均达 12 天,部分地区连续出现 40℃以上极端天气;
空调普及率与使用率双高:我国家用空调保有量已达 6.5 亿台,农村地区普及率从 2020 年的 45% 提升至 68%。高温天气下,全国空调平均使用时长从每天 6 小时增至 10 小时,部分南方城市甚至达到 14 小时;
负荷集中释放:每日 14:00-16:00 的用电高峰中,空调用电占居民用电的 60% 以上,在部分城市(如重庆、杭州)这一比例甚至超过 70%,导致电网出现 “尖峰负荷”。
3. 农业与第三产业:用电增速同步加快
除工业和居民用电外,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用电量也呈现显著增长:
农业用电 “逆势上涨”:7 月农业用电量 286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8.9%,主要源于抗旱灌溉需求。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,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 3500 万亩,灌溉用电较往年增加 12%;
第三产业 “稳中有进”:服务业用电量 1945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7.5%,其中交通运输、批发零售、旅游餐饮行业用电量分别增长 6.8%、8.2%、9.1%,反映出消费市场的复苏态势。
二、保供大考:万亿度电如何 “随发随用”?
电力的特殊性在于 “无法大规模储存”,万亿度电需要精准匹配 “实时需求”,这对电网调度、电源结构、储能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1. 火电 “挑大梁”,仍是保供 “压舱石”
尽管能源转型持续推进,但在 7 月的用电高峰中,火电依然承担了 “主力电源” 的角色:
火电占比超六成:7 月火电发电量达 6235 亿千瓦时,占总发电量的 61%,较去年同期提升 2 个百分点,其中煤电发电量 5800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3.5%;
机组满负荷运行:全国火电装机容量利用率达 85%,部分省份(如浙江、安徽)的主力火电机组连续 15 天满负荷运行,甚至启动了 20 台退役火电机组作为 “备用电源”;
煤炭保供到位:为保障火电用煤,国家能源集团、中煤能源等企业 7 月煤炭产量同比增长 5.2%,煤炭库存维持在 1.7 亿吨以上,确保火电机组 “口粮充足”。
2. 新能源 “挑重担”,出力波动成短板
新能源在 7 月的发电量创下新高,但受天气影响,出力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凸显:
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 20%:7 月风电、太阳能发电量合计达 1850 亿千瓦时,占总发电量的 18.1%,其中太阳能发电量 920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25%,主要得益于新增光伏装机的并网;
出力波动大,依赖调峰电源:7 月下旬的连续阴雨天导致部分地区太阳能发电量骤降 40%,风电受 “无风期” 影响出力也出现大幅波动。为填补缺口,电网不得不调用火电、抽水蓄能等调峰电源,导致调峰成本增加 15%;
储能发挥 “缓冲作用”:全国已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 7 月充放电量达 85 亿千瓦时,其中锂电池储能占比超 70%,在用电高峰时段释放电量 32 亿千瓦时,有效缓解了电网压力。
3. 电网调度:“全国一张网” 应对极端挑战
面对万亿度电的 “实时匹配” 需求,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依托 “全国一张网” 的调度体系,实现了跨区域电力平衡:
跨区输电规模创新高:7 月跨区跨省输送电量达 1200 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10%,其中 “西电东送”“北电南供” 通道输送电量分别增长 8.5% 和 12%,有效缓解了华东、华南地区的供电紧张;
智能化调度显成效:通过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,电网调度系统实现了 “负荷预测 — 电源协调 — 故障预警” 的全流程智能化,负荷预测准确率提升至 95% 以上,避免了大面积停电;
需求侧响应发力:在江苏、广东等省份,启动 “需求侧响应” 机制,组织工业企业错峰用电、居民参与 “峰谷电价” 调节,7 月累计削减尖峰负荷 2000 万千瓦,相当于减少 20 台百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出力。
三、深层博弈:能源转型与保供安全的 “平衡术”
7 月的万亿度电纪录,不仅是 “天气因素” 的结果,更折射出中国能源转型进程中的深层矛盾 —— 如何在 “清洁低碳” 与 “安全保供” 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1. 火电的 “尴尬处境”:保供离不开,转型要压降
火电在 7 月的保供中再次证明了 “不可替代性”,但这与 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 目标形成了一定矛盾:
火电增速放缓但仍需扩容:2024 年火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 1.7%,远低于新能源的 15%,但为应对用电增长,2025 年仍需新增火电装机 2000 万千瓦,主要用于调峰;
煤电 “清洁化改造” 加速:全国现役煤电机组中,90% 已完成 “超低排放改造”,单位发电量碳排放较 2015 年下降 30%,但仍有 10% 的老旧机组需要淘汰或改造;
“煤电 + 新能源” 协同发展:推行 “煤电与新能源联营” 模式,将煤电机组作为新能源的 “调峰伙伴”,7 月全国煤电与新能源协同运行机组达 500 台,减少弃风弃光率至 3% 以下。
2. 新能源的 “成长烦恼”:规模扩张与并网消纳的矛盾
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,但 “并网难、消纳难” 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:
装机与消纳不同步:2024 年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 12 亿千瓦,但部分地区(如西北)的新能源消纳率仍低于 90%,7 月因出力波动导致的弃风弃光量达 25 亿千瓦时;
电网配套滞后:新能源集中的西北、华北地区,跨区输电通道建设进度跟不上装机增长,导致 “本地消纳不了、外送不出去”;
储能配套不足:当前新能源项目的储能配套比例平均为 15%,但在极端天气下,需要 20% 以上的储能才能稳定出力,配套缺口较大。
3. 未来用电趋势:增长压力持续,转型刻不容缓
从长期来看,中国用电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,能源转型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:
用电需求持续攀升: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测,2025 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 10.4 万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 6%,2030 年将突破 13 万亿千瓦时,年均增长 4.5%;
极端天气成 “新常态”: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,极端高温、寒潮等天气频繁出现,导致用电负荷的 “峰谷差” 不断扩大,2025 年 7 月全国最大用电负荷达 13.5 亿千瓦,较 2020 年增长 25%;
能源结构必须优化:按照 “双碳” 目标,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达 25%,2060 年实现碳中和,这意味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需从当前的 18% 提升至 2030 年的 35%、2060 年的 80% 以上。
四、应对之策:构建 “安全、清洁、智能” 的电力体系
面对万亿度电背后的挑战,中国需要从电源结构、电网建设、需求管理三个层面入手,构建更具韧性的电力体系。
1. 电源侧:“多元互补” 保障供应
火电 “提质减量”:严控新增煤电装机,加快老旧机组退役,推动煤电机组向 “调峰电源” 转型,提升灵活性;
新能源 “规模化发展”:大力发展风电、太阳能,重点推进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基地建设,2025 年新增新能源装机 2 亿千瓦以上;
核电 “稳慎扩容”:加快沿海核电项目建设,2025 年核电发电量占比提升至 6%,缓解东部地区供电压力;
储能 “全面布局”:推动抽水蓄能、电化学储能、氢能储能等多类型储能发展,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突破 5000 万千瓦。
2. 电网侧:“全国一张网” 优化配置
强化跨区输电通道:加快建设 “西电东送”“北电南供” 重点工程,2025 年跨区输电能力提升至 3.5 亿千瓦;
推进电网智能化:构建 “源网荷储” 一体化智能调度系统,提升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和电网的抗风险能力;
加强配网建设:改造农村电网、城市老旧配网,提升供电可靠性,2025 年配网自动化覆盖率达 90% 以上。
3. 需求侧:“节约用电 + 柔性调节”
倡导节约用电:推广节能家电、绿色建筑,在工业、建筑、交通等领域实施节能改造,2025 年单位 GDP 能耗较 2020 年下降 13.5%;
完善峰谷电价:扩大峰谷电价差,引导用户错峰用电,鼓励工业企业、数据中心等参与 “需求侧响应”;
发展综合能源服务:推动园区、企业建设 “分布式能源 + 储能” 系统,提高能源自给率和利用效率。
结语:万亿度电背后的 “发展与责任”
7 月的万亿度电纪录,既是中国经济韧性的体现,也是能源转型的 “压力测试”。它提醒我们: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同时,必须正视能源安全与生态环保的双重责任。
未来,中国的电力体系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—— 既要满足持续增长的用电需求,又要实现 “双碳” 目标;既要应对极端天气的冲击,又要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。这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居民共同努力:政府做好顶层设计,企业加大技术创新,居民践行节约用电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 “发展” 与 “环保” 之间找到平衡,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能源未来。
毕竟,每一度电的背后,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,也是对地球家园的责任。
作者:摩根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量化正在猎杀传统股民:一场违背...08-31
- 热疯了的 7 月:中国耗掉万亿度电...08-31
- 运动品牌增长策略剖析08-31
- 宗馥莉们的接班焦虑,日本几百年...08-3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