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 分钟 “拍” 出动画剧集:Showrunner 把好莱坞变成了键盘游戏

日期:2025-09-04 16:53:06 / 人气:6


想象一下,你无需专业影视技能,只需在键盘上敲出文字指令,就能 “定制” 一部专属动画剧集 —— 这个曾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,正被旧金山初创公司 Fable 的 Showrunner 平台变为现实。由皮克斯、Oculus Story Studios 资深人士创立,凭借 AI 版《南方公园》8000 万次观看的出圈案例,再加上亚马逊 Alexa 基金的投资背书,Showrunner 以 “AI 界的 Netflix” 为定位,试图颠覆传统娱乐生产模式,让普通人也能变身总编剧、总制片人,亲手掌控故事走向。
一、实测 Showrunner:5 分钟出片,人人都是 “影视操盘手”
Showrunner 目前未推出独立 App,而是深度嵌入 Discord 社区,这种设计虽对非社区用户有一定门槛,却意外构建了实时交流、灵感共享的创作生态。其核心操作逻辑简单到 “会打字就能用”,我们通过一次完整创作体验,拆解了它的 “低门槛魔法”。
1. 从 “选角布景” 到 “生成成片”,三步完成创作
首先在 Discord 的 Showrunner 社区中,官方提供了 “Exit Valley” 等原创 “故事世界” 作为创作基底 —— 以《恶搞之家》风格讽刺硅谷大佬的动画 IP,用户可在其角色、背景设定上二次创作,未来还将上线西部片、科幻片等主题模板。
选择任意 “create” 频道,输入 “/scene” 指令,即可调出创作面板:
角色设定:可选择系统自带角色(如马云、马斯克、卡戴珊等公众人物形象),或上传照片、声音样本、背景故事创建专属角色;
场景与对话:填写场景(如 “周六夜现场”“外星飞船驾驶舱”),并用文字描述对话逻辑。我们测试时输入:“马云、马斯克、卡戴珊鸡同鸭讲聊 AI—— 卡戴珊认为是社交滤镜,马云看作商业工具,马斯克警告超级智能威胁,结尾留悬念”;
参数优化:可添加第三角色、镜头类型(如 #ShotTypeCloseup 特写)、角色情绪(如 #anxious 焦虑)等细节指令。
提交后仅需几分钟,AI 便生成了完整动画短片:除马云形象还原度稍弱外,马斯克的神态、卡戴珊的语气都贴合公众认知,对话衔接自然,悬念结尾也精准落地。
2. 精细 “剪辑”:台词、镜头、情绪随时改
Showrunner 的核心优势不止于 “快速生成”,更在于 “灵活修改”。用户可打开脚本编辑器,直接调整 AI 生成的内容:
删减某句对话后插入新台词(如给马斯克追加 “AI 监管必须先行”),重新生成后,新台词能自然融入原有语境;
将 “中景镜头” 改为 “特写”,AI 会自动调整画面聚焦角色表情;
把 “平静” 情绪改为 “愤怒”,角色的语速、肢体动作会同步切换。
我们尝试上传马云的高清照片和演讲音频,重新生成角色后,尽管长相仍需手动微调,但声音还原度极高,仿佛 “马云本人在动画里对话”。此外,用户创建的角色、场景会成为社区公共资产,其他人可搜索复用、二次创作,形成 “素材共享 - 创意叠加” 的生态循环。
二、野心:不止于 “工具”,要做 “迪士尼 GPT”
Showrunner 的目标远非 “降低创作门槛”,而是颠覆传统娱乐的 “单向传播” 模式。创始人 Edward Saatchi(曾任职皮克斯)认为:“未来流媒体不是平台推什么用户看什么,而是观众自己定义故事 —— 今天看别人的剧集,明天就能把自己和朋友编进外星人战斗的剧情里。”
1. 技术核心:SHOW-2 模型,整合 “全流程 AI 团队”
支撑这一愿景的是 Fable 自研的 AI 模型 SHOW-2,它并非单一工具,而是集成了 “编剧、导演、动画师、配音演员、剪辑师” 的多 Agent 系统:
编剧 Agent:分析文字指令,生成符合逻辑的对话与剧情结构;
视觉 Agent:根据角色设定、场景描述,生成风格统一的动画画面;
声音 Agent:匹配角色声线,模拟情绪语气;
剪辑 Agent:自动调整镜头切换、节奏把控。
与 “用 ChatGPT 写剧本、Midjourney 画图、Runway 做视频” 的割裂流程不同,SHOW-2 实现了 “文本输入 - 成片输出” 的无缝衔接。Fable 刻意避开与 Sora、Veo 等产品比拼 “画面逼真度”,转而聚焦 “叙事连贯性”—— 毕竟对长篇动画而言,“故事能自圆其说” 比 “人物头发丝清晰” 更重要。
2. 商业逻辑:让 IP 从 “静态资产” 变 “活的故事世界”
Saatchi 设想的终极形态是:“周五观众看了迪士尼的《冰雪奇缘》,周日就能在 Showrunner 里创建‘ Elsa 的新冒险’,把自己设计成角色加入剧情,而迪士尼可通过授权素材、分成盈利。”
这意味着 Showrunner 想成为 “IP 生态平台”:
与大 IP 方合作(如迪士尼、漫威),为其定制专属 AI 模型(即 “迪士尼 GPT”“漫威 GPT”);
粉丝在官方授权的 “故事世界” 里创作,IP 方通过素材付费、优质二创分成获得收益;
Fable 则通过平台服务费、模型定制费盈利。
目前,亚马逊 Alexa 基金的投资已为这一计划注入资金,而 “Exit Valley” 作为首个原创 IP,正是在测试 “社区共创 + IP 变现” 的可行性。
三、现实挑战:人人都是导演,谁来当观众?
尽管愿景宏大,Showrunner 仍面临两大核心难题,这些问题也是 AI 娱乐领域的共性困境。
1. 质量瓶颈:“AI 味儿” 难消,模板化严重
多次测试后不难发现,Showrunner 生成的内容存在明显的 “AI 痕迹”:
角色动作略显僵硬,表情多为 “标准化微笑”“标准化愤怒”,缺乏细腻的情绪层次;
剧情逻辑易陷入套路,比如 “讨论 AI 必提威胁”“悬念结尾必留‘未完待续’”,难出新意;
即使是出圈的 AI 版《南方公园》,其 8000 万次观看更多源于 “用 AI 恶搞经典” 的新奇感,而非内容本身的艺术价值。
当 “快速生成” 的新鲜感褪去,用户是否还能接受 “粗糙但专属” 的动画?这仍是未知数。
2. 生态悖论:创作者太多,观众不够用?
Showrunner 的商业模式建立在 “人人想创作” 的前提上,但现实是 —— 大多数人更愿意 “躺着看剧”,而非 “动手编剧”。
数据显示,UGC(用户生成内容)平台的 “创作 - 消费比” 通常低于 1:100,即 100 个用户里仅 1 人会主动创作;
若未来 Showrunner 社区充斥大量 “同质化剧情”(比如无数个 “马斯克聊 AI” 的短片),观众可能因 “选择疲劳” 离开,进而导致创作者失去动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
此外,版权问题也暗藏风险:用公众人物形象生成动画是否侵权?用户二创内容与 IP 方的权益如何划分?这些都需后续规则明确。
四、结语:一场 “娱乐民主化” 的大胆实验
Showrunner 不是第一个 “AI 创作工具”,却是第一个试图 “重构娱乐生产关系” 的平台 —— 它想把好莱坞掌握的 “故事话语权”,从专业团队手里移交到普通人键盘上。
目前来看,它的 “5 分钟出片” 确实降低了创作门槛,“社区共创” 也提供了新的娱乐形态,但要实现 “迪士尼 GPT” 的野心,还需突破质量瓶颈、平衡创作与消费生态。
或许正如 Saatchi 所说:“AI 娱乐的终极不是‘取代人类创作者’,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体验‘创造故事的快乐’。” 无论最终成败,Showrunner 都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:未来的娱乐,不再是 “被动接受”,而是 “主动参与”—— 你既是观众,也是导演,更是故事里的主角。

作者:摩根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摩根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