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安的荔枝》大火:电影圈为何需要更多 “懂观众” 的大鹏?
日期:2025-07-25 18:07:48 / 人气:7

当马伯庸 IP 改编作品在剧圈接连遇冷,被嘲 “曲高和寡、故弄玄虚” 时,大鹏导演的影版《长安的荔枝》横空出世,不仅规避了剧版所有的坑,更以雅俗共赏的改编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。这部作品让马伯庸 IP 终于撕下 “高冷” 标签,也让业界重新审视这位从草根逆袭的导演 —— 在电影市场亟需优质内容的当下,我们为何需要更多像大鹏这样的创作者?
懂观众的改编:在细节里藏着情感密码
影版《长安的荔枝》的成功,首先归功于大鹏对原著的 “精准改编”。面对 7 万字的原著体量,他没有陷入 “还原焦虑”,而是从观众情感需求出发,设计了一系列贴合市场的 “小心思”。在女性角色塑造上,他不仅保留了原著中李善德的精神支柱李夫人,更赋予其名字 “郑玉婷”,通过杨幂的细腻演绎,让这个角色在短短几场戏中既展现 “打巴掌” 的泼辣,又流露 “送荔枝” 的隐忍深情,成为推动剧情的情感核心。这一改编直击剧版删除女性角色遭诟病的痛点,精准踩中当下观众对 “立体女性形象” 的期待。
在历史人物处理上,大鹏的改编更显智慧。他将原著中韩洄与杜甫两个角色合二为一,把官场变通与文人风骨的高光戏份集中于杜甫一身,既避免了剧版杜甫 “酒蒙子” 形象的舆论争议,又通过历史名人的正面塑造增强观众共鸣。最关键的改编在于结局:他让原著中分道扬镳的朋友苏谅、林邑奴在关键时刻回归相助,用 “友人合力” 替代 “天才独闯”,虽在逻辑上稍显巧合,却在情感上让观众感受到 “绝望中的曙光”,这种 “集体温暖” 的表达远比个人英雄主义更易引发共情。
这种 “懂观众” 的能力并非偶然。早在《保你平安》中,大鹏就展现出对敏感题材的精准把控:当其他网暴题材电影将反派设为 “乌合之众的观众” 时,他巧妙将矛盾聚焦于 “具体造谣者”,让观众摆脱被批判的不适感。从古装历史到现实题材,大鹏始终懂得 “不冒犯观众” 的创作底线,这种务实态度让他的作品总能找到与大众的情感连接点。
小人物叙事:不翻车的草根共鸣
大鹏不仅在导演上 “懂观众”,作为演员,他塑造的小人物形象更是常年不翻车。在雷佳音、徐峥等演员因 “丧气小人物演法” 遭诟病的当下,大鹏的同类角色却始终保有观众缘,核心在于他身上的 “不配得感” 与真实感。这种特质源于他的草根出身:从小镇青年到北京打拼,从门户网站编辑到逆袭大银幕,他深知底层奋斗的艰辛,这种经历让他在演绎小人物时自带 “共情滤镜”。
《长安的荔枝》中李善德 “为荔枝奔波的社畜” 形象,本质上是当代职场人的古装投射。大鹏没有刻意放大角色的悲情或伟光正,而是通过 “算行程的焦虑”“被官场刁难的无奈” 等细节,让观众看到 “自己的影子”。这种叙事方式避开了精英视角的悬浮,也不同于刻意卖惨的煽情,而是以平视角度呈现小人物的挣扎与坚守,正如他在《热烈》中塑造的追梦舞者,在《保你平安》中执着辟谣的殡葬师,始终带着 “接地气的力量”。
对比其他演员的 “小人物翻车”,大鹏的优势在于 “不自恋”。他从不将角色塑造成 “被命运眷顾的天才”,而是突出 “普通人的努力与幸运”,这种定位让观众既能代入角色,又能获得情感慰藉。正如《长安的荔枝》中,李善德的成功不是靠天赋异禀,而是靠朋友相助与自身坚持,这种 “可复制的希望” 远比 “遥不可及的传奇” 更有感染力。
成长之路:从 “不入流” 到 “雅俗共赏”
大鹏的导演生涯,堪称一部 “草根逆袭记”。2015 年《煎饼侠》以 11 亿票房登顶时,他却因 “草根拍法” 被影评界质疑 “不入流”,这种争议与当下竖屏短剧导演的处境如出一辙。但十年间,当学院派导演沉迷 “阳春白雪” 时,大鹏选择了一条务实的成长之路:他参演陈思诚、冯小刚等大导作品 “偷师学艺”,在《年会不能停!》等影片中吸收职场喜剧拍法,最终将各家所长融入《长安的荔枝》,拍出 “古装版社畜图鉴”。
他的进阶之路充满清醒:既没有因《吉祥如意》获上影节提名就沉迷 “冲奖文艺片”,也没有因票房压力重复《煎饼侠》的喜剧套路。而是在商业与艺术间找到平衡:《保你平安》兼顾社会议题与娱乐性,《热烈》融合青春热血与现实关怀,《长安的荔枝》则实现历史厚重感与职场共鸣的结合。这种 “不断进步的务实” 让他从 “影评界不认可” 走到 “雅俗共赏”,证明草根拍法同样能登上主流舞台。
大鹏的成功打破了 “好品味 = 学院派” 的偏见。正如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言,所谓 “高级审美” 不过是特定群体的品味垄断,而大鹏用作品证明:贴近大众的叙事方式同样具有艺术价值。他的成长轨迹告诉我们:电影圈不需要永远 “高高在上” 的天才,更需要能 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 的创作者。
结语:电影市场需要 “务实的进步者”
《长安的荔枝》的大火,本质上是对 “观众导向” 创作理念的肯定。在 IP 改编泛滥、导演沉迷自我表达的当下,大鹏的价值在于他始终 “知道自己在拍给谁看”。他不回避商业诉求,却也不放弃艺术追求;懂得市场规律,却也坚守情感真诚。这种 “务实的进步” 比炫技的 “天才式翻车” 更值得行业珍视。
电影圈需要更多像大鹏这样的导演:他们了解观众的情感痛点,尊重市场的运行规律,愿意放下身段打磨作品,在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中不断精进。当越来越多导演沉迷 “阳春白雪” 时,大鹏的 “雅俗共赏” 恰是一剂良药 —— 毕竟,电影不仅是导演的自我表达,更是与观众的情感对话。《长安的荔枝》的成功不是终点,而是对 “懂观众” 创作理念的最好注解,期待这样的创作者能在电影市场中持续发光发热。
作者:摩根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梓渝恋爱风波:前女友辟谣打胎传...07-25
- 《长安的荔枝》大火:电影圈为何...07-25
- 71岁香港男星八两金陷婚变风波:...07-25
- 五部华语限制级电影:在争议与艺...07-25